《大学》一开篇就说格物致知,这说破了学问的最关键的地方。明白了格物致知,然后再下手做进一步的功夫,便不会出差错。而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都是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开始做。这是从孔子传下的家法。
如果先不去絜度体验吾身为本,家国天下为末,就去做诚意的功夫,就很容易出现偏差。
例如,我和同事一起做一个项目,项目做到半途,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。这时候,我认为这个项目延宕是因为我的同事,所以我产生了指责我同事的念头。在我产生指责我同事的意念的时候,我再怎么真诚地指责,在心斋看来也是“诚”错“意”了。我们首先要知道,“本在吾身”。项目既然已经延宕了,我产生的意念应该是:“我如何去力挽狂澜,如何与同事交流,让他可以更为用心地去做这个项目。”诚意就是要诚这样的意念。要实实在在把这样的意念转变为力挽狂澜的实践。
格物的物,不是随随便便一个物,而是万物一体的宇宙整体。同样的,诚意的意也不是随随便便一个意念,而是我处于当下的位置与身份,所应当有的、确凿无疑的、合于天道的“意”。这个意,既是人的意念,也是宇宙的生意在我身上的呈现。
人对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把握,有各种各样的身份认同,而格物,就是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贞定住。人有各种各样的意念,而诚意,就是在格物的基础上,把人的意念贞定下来,使得人的每一个意念都由本心所发出,都由良知所发出。
意念贞定归一,止于至善。接下来,身、家、国、天下,也顺理成章地贞定在道义上,止于至善了。
五、“行有不得者,皆反求诸己”①,反己是格物底工夫。“其身正,而天下归之”②,正己而物正③。
“所做的事情有不能通行的,都要返回己身来找原因”,返回己身,就是格物的功夫。“只有自身端正了,天下的人才会来归服”,端正自己,才能归正外物。出自《孟子·离娄》:“爱人不亲,反其仁;治人不治,反其智;礼人不答,反其敬——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,其身正而天下归之。《诗》云:‘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’”同上。出自《孟子·尽心》:“有事君人者,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;有安社稷臣者,以安社稷为悦者也;有天民者,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;有大人者,正己而物正者也。”
心斋先生所说的格物,不是去研究外物的道理。而是已经知道一个理: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,这个万物一体之大物是我们的生命所系,是一切价值的根据,是一切意义的源头,是一切的根本。而这个大物有本有末,其根本是我们自身。这么一个理是《大学》告诉我们的。这个理不需要我们去研究,它不是我们格物的结果,而是我们格物的前提。我们需要的是在生命中不断去体会这个前提。这就是“絜度体验”。
在我们对别人友好、别人对我们不友好的时候,我们就去体验这个“前提”,去想想别人对我不友好,在我自己身上有什么问题。进而我解决这个问题,别人或许对我就友好了。这就是“絜度”。如果我们只去责人,而没有这个“返回自身找原因”的功夫,那么我们就看不到人生整全的画面。如果人生是一块拼图,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欠缺了一块。我只看到别人的原因,看不到自己的原因,这就是欠缺了“自己的这一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