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唐时期,中国首次建立起正式的数学教育制度。隋文帝时期,中国在国子监设立了算学馆,在算学馆设算学博士1人,助教2人,学生8人,并制定了专用的数学教材《算经十书》对学生进行讲授。唐贞观年间,算学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,专门设博士2人,助教1人,学生30人,八品以下子弟以及庶人喜欢算学、年龄在14~19岁之间者都可入学,学习期限9年。
从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的宋元时期,是以筹算为主要工具的中国古代数学的鼎盛时期。在此期间,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,中国数学达到最高境界,与当时的阿拉伯数学一道居于世界领先地位。而在数学教育方面,在科举考试及太学、国子监等学校中都有专门的算学考试。
14世纪中后叶明王朝建立以后,统治者奉行以八股文为特征的科举制度,在国家科举考试中大幅度削减数学内容。失去国家的政策鼓励之后,数学教育也出现衰退,自此,中国古代数学便开始衰退,落后于世界了。
为什么用“老夫子”来打趣读书人?
“夫子”一词在上古时代已经存在,是对当时男子的一种的尊称。《尚书》里有“夫子勋哉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有:“愿夫子辅吾志,明以教我。”孔子的弟子们在《论语》里将孔子称为“夫子”,以表尊敬。后来因为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推崇的主流学说,孔子的地位日渐神化,“夫子”一度成了对孔子的特殊称谓。